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演进趋势中,游戏产业既是科技创新生态的受益者,也是驱动前沿科技创新、助力实体经济的积极力量:游戏科技为文物保护、影视创作、传统文化创新等领域提供创新工具,同时游戏产业作为科技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显现出对前沿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上海市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研究员鲁传颖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认为,游戏产业从诞生之初就具备很强的科技属性,当前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游戏产业沉淀的技术能力,当下愈发成为打破时空局限、推动“在线”转向“在场”的桥梁,也不断为社会创新和互联网技术升级构建重要基础。

唤醒文化遗产新活力,游戏科技拓展文明传承路径

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受火灾之后,国内外掀起了一场游戏内的“考古”热潮。由于2014年开发的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再现,游戏与文明传承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在研讨会的上半场,专家学者们结合游戏科技跨界应用的国内外实践,深入讨论了游戏为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的多元创新路径。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郭诗辉以依托于游戏技术诞生的“数字长城”项目为案例,介绍了游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实践。2022年上线的“数字长城”项目,是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腾讯联合中国文保基金会、五洲传播中心等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共同推出的一个探索项目。借助游戏产业积累的渲染、建模、交互、PCG生成等技术能力,“数字长城”1:1高精度还原了一公里喜峰口长城,打造了超写实、沉浸互动式的数字场景。这是全球首次通过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

郭诗辉表示,“数字长城”的案例生动体现出,游戏正在成为下一个“超级数字场景”——包含大规模的用户、超精细的数字场景、极丰富的内容,并有望更好地连接虚拟与现实、过去与当下、时间与空间。他指出,这个“超级数字场景”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已经开始外溢至文化遗产保护、无人驾驶等领域,未来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和跨领域运用。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陈忠从“游戏文明史”的角度阐述了游戏对社会的意义。他从游戏文明史的起源讲起,游戏是人的整体生活中一个具有特定作用的部分,是传承、教化、艺术、仪式的重要方式,融会在所有的行为与领域中。

陈忠认为,游戏文明史经历了从实体性到虚拟化、数字化的过程,今天的数字化是文明的高级形式,也是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在数字化文明时代,游戏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数字文明的重要方向,我们应该把握数字化的限度,回归游戏本性,借助经过反思的游戏精神重构数字文明。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李炎从社会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了解读。李炎认为,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与游戏的无缝对接,使电子游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社会功能也得到极大拓展。当代电子游戏在今天不仅具有消遣娱乐、调适社会心理、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功能,也具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的功能,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成为全球化时代地方与全球、传统与时尚、历史与当代时空对接,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与媒介。

李炎指出,电子游戏与中国少数民族丰富的叙事文学,尤其是神话史诗、英雄史诗在主题、故事、事件、结构和形象等叙事元素有极大的相似性。少数民族叙事文学的游戏化研究与开发,应引起电子游戏文化遗产研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网络平台、游戏开发企业和玩家的关注。游戏产业的技术使人类童年时期的可转化为当代具象化的数字场景,为地方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方式。借助电子游戏进行传统文化的游戏化传播,不仅具有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也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水雄从生产可能性的角度探讨了游戏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他认为,人类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游戏”从分化、独立到日益协调聚焦的过程,是生产的智能化和游戏的具像化交融的过程,生产竞赛未来会成为一个合力点,而且游戏技术在这个空间里大有可为。

王水雄指出,“未来世界是一种增强现实的游戏世界”这一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得到大众认可,随着人类社会更多进入增强现实的游戏世界,也会有更多生产性成分渗入游戏之中,游戏势必能承载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他强调,随着多种技术的完善和整合,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游戏是一种生产,游戏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能够让人们在其中找到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李倩倩基于三星堆考古与数字技术的关系,介绍了游戏技术在公众考古与三星堆文化传播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她指出,考古遗址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当下多采用激光扫描和多维视角建模等方式,结合拍照、线图等对考古现场进行全景式记录。而学术研究成果和反映遗址原始情状的数字化资料往往是后续游戏化活动设计或严肃游戏、新文创游戏开发的基础。例如2022年6月央视和三星堆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三星堆奇幻之旅”活动,通过云端实时渲染等游戏技术助力三星堆发掘现场直播,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制了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观众可通过扫码、答题在数字交互空间以“分身”的方式参与三星堆祭祀现场复原情境,同步参与现场发掘或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数字空间的器物展示。

在李倩倩看来,游戏科技是数字技术应用于考古、文博领域的新阶段,是公众考古与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她指出,三星堆博物馆在2021年向全球发布“三星堆文化全球推广战略合作”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包括《QQ飞车》《古蜀藏品等你挖》等游戏。李倩倩表示,当游戏科技与包括遗址、博物馆馆藏等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融合,游戏产品便具有了一定的文化解释权,值得学界予以充分关注。

反哺科技研发创新,游戏与人工智能发展相辅相成

游戏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重要的应用和实验场景。研讨会的下半场,专家们聚焦游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探讨游戏如何以数字化场景实现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反哺,以及游戏科技与人工智能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趋势。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江发表了题为《游戏的物体间性与智能关联主义》的演讲。他着眼于游戏场景中物体间的关系,对“游戏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智能体在游戏场景中的重要功能是让游戏对抗更平衡。他表示,智能体经过多轮机器学习以后,能够维持对抗的平衡性,避免出现输赢“一边倒”的局面,让玩家感知到的游戏环境更加舒适。

蓝江进一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游戏环境里,玩家和玩家之间会产生法国传播学家塔尔德所说的“相互模仿”,而玩家和人工智能之间也是如此,这使得游戏中的物与物之间会形成物体间性。他强调,在游戏等数字环境下,人工智能不是作为独立于人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在和人的互相影响、互动关系中存在,这在未来的元宇宙里也同样适用。

青年科技史学者、亚洲图书奖获得者张笑宇从科技史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产业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过程适用于“漏斗喇叭模型”,即科技研发成果要对社会产生影响,需要先通过商业化或产业化“漏斗”的筛选;而通过筛选的科技成果就可能撬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产生重要社会影响,这就是“喇叭效应”。

对应游戏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张笑宇指出,2009年以后人工智能在游戏产业通过了“漏斗”的筛选,从而形成新的发展浪潮。他以英伟达公司为例指出,英伟达成立之初主要通过GPU服务游戏市场,而今天英伟达基于在GPU市场的领先地位,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计算力的头部企业。张笑宇总结道,技术创新的应用场景有不可知性,正如人们在2000年时无法想象十几年后电子游戏会推动人工智能出现新的产业浪潮。为此,他呼吁在强调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正视游戏产业带动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的价值,以包容的社会心态助力创新氛围的养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熊硕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游戏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是技术过渡中的经济价值,例如情感模拟在未完全成型的情况下,可被应用于恋爱类游戏,实现其经济价值;二是提供安全和低成本的模拟,例如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研发的“机器狗”,正联合腾讯游戏,探索利用游戏里的智能体动作生成技术、实时物理模拟技术进行智能学习,让机器狗的动作更加真实、智能、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并且让它的训练效率实现超百倍提速;三是提供超越人类的智能决策,游戏的直接对抗场景很适合做智能决策,帮助判断哪种算法更适合。

熊硕总结指出,如果将“人工智能”这个新兴的学科方向比作成长的婴幼儿,电子游戏就是孕育这个婴儿的“母体”,尽管现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用非游戏场景和问题作为“人造培养皿”,创造新的人工智能算法,但“母体”永远都是最可靠、最方便、最低成本的存在。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和游戏博弈实现了广泛结合,同时也和游戏设计、游戏内容生成紧密相关。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刘佳琳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程序化游戏内容生成中的应用,通过算法自动生成游戏中的内容,可以覆盖关卡、地图、规则、叙事、人的面部五官、衣服、音乐、卡牌等丰富元素。刘佳琳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以及算力的增长,游戏内容的程序化生成也实现了快速的技术迭代,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基于搜索的生成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成方法,以及融合搜索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去生成更多新颖的游戏内容。

针对“人工智能是否是电子游戏的未来”这一话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邓剑指出,游戏与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多维度的结合,其中智能体作为机器人参与游戏是人们最熟悉的形式,而适合智能体的游戏主要是强算法与算力的游戏。他指出,目前的智能体只有功能性的判断,尚难以形成价值性的判断,在游戏产业越来越强调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当下,人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游戏是中国游戏的未来——具有强大算力、适合智能体的游戏,还是具有情感性叙事、文学艺术逻辑的游戏?邓剑表示,这或许是当下中国游戏产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连接数字空间与现实,游戏科技撬动更多社会创新

在会议的圆桌环节,专家们围绕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等话题,进一步探讨了游戏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结合的多元可能性,畅想游戏科技在人类文明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意义。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产生,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时空的拓展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陈忠在圆桌发言中指出,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尚且无法实现对客观时间的延长,但未来或许能够拓展人类生存的时间与空间,数字文明走向“万物数字孪生”的同时也走向“万物有灵”。王水雄进一步表示,在未来时空中,人们通过收集自己的言行数据实现对自身的“模拟仿真”,使逝去的人类也可能以特定记忆的方式存在于元宇宙系统中,能够作为具像化的形态存在,与亲人朋友进行交流、持续更新思想。当数字文明发展到这一步,人类将可能以这种形式实现精神上的“永生”。

谈及游戏科技与文化传承的结合方向,李炎指出,过去人类的思维方式发展经历了从形象、具象到理性、抽象的过程,而游戏场景能够再次复原过去通过文字和想象构造的神话史诗,游戏科技有望助推大量地方性的民族文化以具象的方式走向世界。李倩倩认为,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复原巴黎圣母院的案例表明,虽然单纯基于游戏的数据并不足以修复巴黎圣母院,但这个游戏在事实上加深了人们对巴黎圣母院的认知,未来游戏科技有望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播方面贡献更大力量,让玩家参与游戏的过程直接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更多人从历史长河中看到人类文明的轨迹。

此外,专家研讨认为,游戏有望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与社会治理结合的方向产生更多的影响。张笑宇指出,游戏产业有望颠覆今天的社会管理方式,如借助游戏模拟现实中的病毒传播路线、预测社会治理政策的影响等,再反向作用于现实生活。熊硕认为,在人类科技和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游戏能够提供一个预先测试的环境,在技术成熟、政策落地之前提供相对安全的试验场景,再将试验结果反馈到现实中。他表示,未来游戏科技将进一步助力降低社会创新的成本,促使游戏与现实世界之间形成更多良性互动。

Comments are closed.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