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报告通过“融媒体”的框架来评估这一点,本报告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媒体融合”:渠道扩张、内容创新以及技术基础设施和数字连接的治理,来说明中国在数字领域的话语权努力的能力和影响。报告强调,尽管中国国家和传统媒体的受欢迎程度落后于西方,并且在全球的影响力分布并不均匀,但其塑造媒体和信息运营环境的努力要有效得多,这也是中国话语权战略的重点。

1 渠道扩张,媒体融合的第一步

“融合媒体”框架的第一个方面是渠道扩张。就中国的话语权战略而言,这指的是扩大传播“外部宣传”的渠道, 也称为“国际传播”。其目的是增加接触中国叙事和规范的国际受众,意图削弱西方的全球“话语主导地位”。中国在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投入越来越多的国际渠道扩张资源,旨在扩大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为了实现争取全球南方国家的目标,中国经常将自己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权益的捍卫者,从而利用当地社区对西方殖民主义和政治干预的不满,对西方国家进行批评。下文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视角评估了中国在渠道扩张方面的努力。

1.1传统媒体

中国相当重视官方媒体的作用,政府给予这些机构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希望他们作为话语权相关机构能“讲好中国故事”。新华社战略中的一个“核心渠道”包括增加外派记者的数量,他们与中国大使馆密切合作,协调信息和宣传重点。作为负责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些主要组织,海外的UFWD组织还负责发展一个“国际影响者”网络,他们可以作为中国利益的本地倡导者,并向中国提供有关当地利益的信息。作为对外派记者扩张的补充,中国还采取了“本土化”战略, 如在目标国家招募记者和媒体专业人员,以亲中国的角度报道当地情况。除了增加外派和当地记者的存在,传统的官方媒体还试图通过扩大传播平台来获得其内容的曝光率。组织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网络和数字电视平台增加了国际观众与中国媒体的接触。不过在风险敞口增加的同时,这项投资在改善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方面所带来的成效并不如预期。

1.2社交媒体

作为话语权推动的一部分,中国还寻求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国际沟通渠道,尤其是中国官方媒体、官员甚至国有企业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活动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新华社将其媒体战略描述为“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相结合,也就是说,建立中国自己的能力,在利用外国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的同时,在国际上有效传播其信息。除了增加社交媒体的存在,中国还一直在投入资源进行舆论监测,并开发新的方式来提供更具共鸣的内容,从这些平台收集的数据对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消息也很有价值。

2 内容创新,媒介融合的第二个切入点

2.1精确传播

近年来,一些评估发现,中国国家资助的媒体使用的生硬的宣传语言是引起亲中故事共鸣的主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精准传播”。智库、专家、政策制定者和媒体工作人员都在积极创新宣传机构,以吸引更年轻、更懂数字的全球受众。中国认为,获取国外舆论数据对于提高其定制内容的能力至关重要。中国还增加了对这些专题学术工作的资助。在数据库中追踪到的涉及AI+新闻媒体主题的2285篇文章中,156篇获得了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该基金在2021年资助了36项关于该主题的研究,高于2017年的6项。

2.2 政治本土广告

除了“精确沟通”,中国试图增加其信息共鸣的另一种方式是“本土政治广告”,其核心战略包括购买国外新闻媒体的广告位,并将内容的来源伪装成国家提供的。中国已将本土政治广告作为其对外宣传战略的核心特征。一个例子是英文官方媒体《中国日报》制作的“中国观察”,该专栏突出了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故事。该专栏出现在全球南方的报纸上,也出现在西方报纸上,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每日电讯报》(英国)、《商报》(德国)、De Standaard(比利时)和El Pais(西班牙)……

2.3 内容共享和施加编辑压力

除了自己的媒体报道,中国还扩大了与当地媒体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内容共享协议,以更好地传播宣传。免费内容的可用性也体现在中国的数字电视足迹中。由中国出资的数字电视公司StarTimes为非洲城乡数百万家庭提供内容,该公司发表文章对中国政府进行有利报道,CGTN频道是其最便宜服务套餐的一部分,而国际新闻频道,如BBC世界新闻,则是更贵的套餐中国大使馆还付钱给当地报纸,让它们刊登国家赞助的专栏和新闻。中国还利用其经济影响力积极制定编辑议程。

3 治理,“媒体融合”的第三个方面

3.1标准

中国将联合国视为通过在全球层面将中国的政策和规范制度化来重塑国际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多边标准制定机构,并在这些组织的领导层中拥有强大的国内行业代表。中国参与这一领域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目标:(1)促进中国国内技术的吸收国际标准制定组织的标准,以及(2)通过主要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协议,鼓励在第三市场采用这些标准。除了促进中国国内标准在国际上的普及,北京还致力于通过合作协议,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确保在第三国的普及。

3.2外交、技术标准与中国治理规范的正反馈回路

中国在数字领域的话语权战略还包括在地方环境中的外交和媒体努力。除了制定符合、在全球南方国家广泛采用的国内技术的国际标准外,中国还参与民间交流,在治理政策中促进“网络主权”规范。换言之,人文交流是中国技术发展目标与将中国置于全球数字经济中心的目标之间的纽带。

中国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对外宣传和外交接触方面。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包括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精英和技术人员举办数千次培训讲习班。通过这些培训,中国能够与可能在本国拥有决策权的高级精英建立关系,这些培训为北京提供了推广其监控和舆论监控工具和技术的机会。

中国高度重视对外信息和通信技术投资,2015年和2017年,中国在非洲信通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超过了七国集团、多边贷款组织和非洲政府的投资总和。与此同时,中国还为如何管理这些技术提供政策指导和操作诀窍。

3.3武器化数据

扩大对更多样数据库的访问是中国推动话语权的另一个强大的动力,中国深入而广泛地参与全球南方的数字连接,也是为了获取数据,以更好地完善其国内外的信息传递和舆论管理能力。

近年来,中共收集数据的能力有所增强,并被用于增强外部宣传系统的能力。例如,2016年,Nebula(北京)大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官方的CCTV International签署了一份合同,Nebula利用其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获取与中国相关新闻主题的国际舆论相关的大量数据,了解公众偏好,并帮助中国媒体打造顶级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3年8月

文章来源|大西洋理事会

原文标题|Chinese discourse power: Capabilities and impact

原文地址|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in-depth-research-reports/report/chinese-discourse-power-capabilities-and-impact/(42页)

Last modified: 2023年 8月 15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