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积电看台湾经济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
文|张冠华
来源|《台海研究》

▲ 图源:美联社近期以来,在全球信息电子产业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台积电公司,接连出现被“股神”巴菲特抛售股票,营业收入下滑,赴美投资补助申请遭受苛刻附加条件,反映了台积电被动卷入地缘政治后出现的新风险。台积电是台湾半导体产业龙头企业,其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一定程度上是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缩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台湾经济正处于地缘政治与自由贸易博弈的复杂环境中,其方向选择将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   卷入地缘政治的台积电
近年来,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中美战略博弈、新冠疫情蔓延及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加快等重大因素叠加影响下,台湾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台积电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迅速升高,成为各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被动卷入地缘政治。


(一)台积电在全球先进芯片制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1987年成立的台积电由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芯片实验工厂改制而成,最初任务是支持岛内本土半导体设计产业,首创芯片专业代工生产方式。台积电成立后不久冷战结束,大量信息通信技术开始释放到民间,美国硅谷出现许多有设计能力而无能力自建芯片制造厂的芯片设计企业,如英伟达、高通、博通、赛灵思等;台积电发挥专业代工优势,深化与客户信赖与相互依存关系,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迅速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台积电的专业代工优势持续增强,已成为全球最大先进芯片制造企业。到2022年底,台积电在台湾设有4座12英寸超大晶圆厂、4座8英寸晶圆厂和1座6英寸晶圆厂,及在大陆及美国投资设立工厂,年产能超过1500万片12英寸晶圆约当量。2022年,台积电产出占全球半导体(不含内存)市场产值的30%;第4季占全球代工市场份额将近60%,稳居第一。到2023年2月,台积电市值为4375亿美元,按照市值排名在2022年《胡润中国500强》非国有企业中高居首位。
台积电在全球先进芯片制造中保持领先。近10年来,台积电制造工艺快速提升,基本按照摩尔定律每两年升级一代,2013年成功试产16纳米FinFET(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应晶体)制程技术并于2015年领先实现量产,2016年进入10纳米制程技术并于第2年大量出货,2016年领先进入7纳米制程技术并于2018年率先使用EUV光刻机进入第二代7纳米制程技术,2020年5纳米制造技术成功量产,2022年12月29日台积电正式宣布启动3纳米芯片的大规模生产,台积电还在兴建2纳米晶圆厂并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目前,台积电7纳米以上制程技术已成为产品主力,2023年第1季7纳米制程营业收入占20%、5纳米占31%,合计一半以上。当前台积电已稳居全球先进芯片制造龙头位置,7纳米制程技术以上产品占全球代工市场比重达90%左右。
台积电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快速上升。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美对华高科技产业遏制、新冠疫情蔓延叠加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供应链产生深层影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一方面导致全球生产与供应链紊乱,芯片供需失调、缺口加大;另一方面又客观上催生了远程经济发展,电脑、手机、网络通信产品等消费猛增,大幅增加了消费性电子芯片需求。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加快如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动车等新经济产业高速发展,更对芯片产生强劲需求,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2021年达5559亿美元、高速增长26.2%,创历史新高。美对华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打压,加剧了芯片供给紧张。诸多重大因素叠加影响下,全球芯片供需失衡出现“芯片荒”,尤其汽车应用芯片短缺对各国汽车生产造成严重冲击。台积电芯片产品范围涵盖智能型手机、高效能运算、物联网、车用电子以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五个主要市场和技术平台,2022年共生产12698种不同产品,不仅在先进制程芯片市场上占据主导,在成熟制程芯片生产上也举足轻重。根据台湾“资策会”评估,车用芯片IDM制造厂委外比重约15%,委外产品以微控制器(MCU)为主,其中60%至70%比重由台积电制造代工,台积电在全球车用MCU生产占有关键地位。全球“芯片荒”背景下,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的角色与地位空前提升,正如台积电在2022年年报中致股东报告书所称,“世界突然意识到半导体在现代经济中所扮演的要角,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开始更加受到关注”。
(二)台积电卷入地缘政治与中美战略博弈
芯片是绝大多数电子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被称为“工业粮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芯片直接影响和决定算力水平。国际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下,先进芯片已被视为关键战略物资,成为地缘政治角力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台积电的安全战略价值受到空前重视,被动卷入地缘政治。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将半导体产业作为对华竞争重要领域,拉拢台积电成为其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对华科技竞争的重要一环。美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长期居领先地位,2021年美国半导体公司销售额仍占全球半导体市场近一半,但芯片制造份额却由1990年的37%下降至2020年的12%;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需求市场,但80%以上依赖进口。中美战略博弈中,由于双方均对芯片有着高度依赖且在先进芯片制造上存在短板,构建芯片供应链韧性成为中美高科技产业竞争的重要内容。近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明确声称,正采取“小院高墙”(small yard,high fence)方式,对最先进的半导体科技对华出口采取精心限制,并在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关键领域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台积电以其在全球高端制程技术上的领导地位,成为美大力拉拢并力争掌控的重点对象。
美国采取多种方式拉拢并力图掌控台积电。其一,迫压台积电先进制造产能向美国转移,增强芯片供应链韧性。在美设厂并不符合台积电企业利益,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一向不看好在美设厂,他从台积电过去在美台投资的经验看,认为在美设厂生产同样产品比台湾厂成本贵上5成,美国半导体制造人力短缺,将难与世界竞争。但在美国压力下,台积电2020年5月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设立5纳米制程芯片制造厂,2022年又宣布在美投资规模扩大到400亿美元,生产技术由5纳米制程技术提升至3纳米。其二,将台湾半导体产业纳入美国构建的半导体联盟。2021年以来白宫多次召开台积电等全球主要半导体与科技企业参与的半导体和供应链韧性CEO峰会,美国还拉拢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组建芯片四方联盟(CHIP4),名义上是增强半导体供应链韧性,实则构建对华竞争半导体联盟。其三,加大对大陆高科技产业遏制,阻挡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截至2022年12月初,被美国列入各类限制类清单的中国实体数量已高达1100多家,台积电等岛内半导体企业被迫减少甚至中断与大陆相关企业合作。大陆华为公司曾是台积电第二大客户,2019年占台积电营业收入份额的14%,但在美国对华为制裁后台积电被迫对其“断供”,2022年台积电营业收入中来自大陆的份额总供只占11%。美国还试图阻止台积电赴大陆投资先进制程技术芯片制造,2022年8月美国出台《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规定不允许获美国补贴、在美投资的半导体企业在华投资先进制程芯片。台积电在美投资项目若接受美国政府补贴,将无法在大陆投资更先进芯片制造产能。其四,加强对台积电等企业运营机密的掌控。2021年9月,美国商务部要求台积电等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主要企业提供包括库存、产能、原材料采购、销售、客户信息等运营资料,变相掌握企业商业机密。按照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规定,申请补助须满足诸多苛刻条件,包括提供详细运营信息等商业机密、分享超额利润等,台积电已表示部分条件难以接受。
民进党当局将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打造为“护台神山”,加力将其推入地缘政治旋涡。民进党当局出于“倚美谋独抗中”需要,意图将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打造为继所谓“第一岛链”、“民主价值”之后获取外部势力庇护的重要筹码。其一,提升台湾半导体产业技术优势。蔡英文声称,“半导体制造聚集在台湾,不会是风险,而是全球半导体布局的关键之钥。将持续维系台湾在半导体尖端制造的优势和能量,同时也会协助全球在半导体供应链重整上进行最佳的配置,让‘护国神山’的全球地位更形重要”。台当局将研发新世代半导体技术、推动半导体材料及设备自主列入“六大核心战略产业”重要内容;2023年1月台湾“立法院”通过《产业创新条例》修正案,升级关键产业的研发与设备投资支出抵减当年度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额的优惠措施,以巩固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关键地位,被称为“台湾版芯片法案”。其二,加大将台半导体产业与所谓“价值同盟”挂钩,融入美国构建的韧性供应链体系。蔡英文多次在会见美国有关访问团时声称,“台湾有能力、也有意愿加强与民主伙伴的合作,共同建构民主芯片的永续供应链”。台当局支持台积电赴美、日、欧等投资设厂,配合美国采取的对华先进芯片出口管制规定,加大限制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技术与人才交流,充当遏制大陆高科技产业的棋子。其三,加强“芯片外交”。半导体产业已成为美台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台湾还意图通过半导体产业合作突破与欧盟实质关系,欧洲议会2023年年初通过的“芯片法案”草案,要求欧盟与美、日、韩、台等战略性伙伴合作,以确保供应链安全。近年来,台当局加力经营与欧洲相关国家特别是中东欧相关国家实质关系,半导体产业合作成为其重要筹码。
(三)台积电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2022年12月6日,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出席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厂机台进厂典礼时表示,地缘政治已大幅改变半导体制造商面临的局势,并示警“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几乎已死”。台积电卷入地缘政治,其产生的风险正开始显现。
国际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下的全球供应链重构,不利于维系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供应链的重要地位。台积电以先进芯片全球代工生产为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但在全球地缘政治影响下,各重要国家高度重视芯片等关键供应链韧性与自主,美国、日本、欧盟等纷纷出台芯片发展法案与计划,更多从供应链安全而非成本效率考虑加力发展芯片制造业。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CInsight数据,全球半导体制造资本支出2019年超过1000亿美元后,2021年、2022年更分别超过1500亿美元和1800亿美元,2023年投资支出因半导体产业下行而有较大缩减,但预计仍接近1500亿美元,全球半导体生产过剩风险正明显上升。同时,台积电的专业代工生产模式依赖于与全球重要客户的信赖关系,自己不从事中下游产品生产,避免了与客户的潜在竞争,并严格实现了对设计公司委托芯片技术与营运资料的保密,可以使客户放心将产品委托其代工生产。台积电被迫服从于美国及台当局贸易制裁和管制清单,被迫提供机密商业资料,将持续削弱台积电长期培养起的客户信赖关系,对其以代工生产为主的核心竞争力很不利。
台海局势高度紧张,成为台积电面临的重大风险。民进党当局一方面打造台积电为“护台神山”,另一方面推动“倚美谋独抗中”路线加剧台海紧张局势,提升了台积电的政治风险。严峻复杂的台海局势,使美西方对先进芯片制造对台湾高度依赖现状日益担忧,美国政府高层官员连续公开表达疑虑。近期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艾薇儿·海恩斯在国会称,若台海发生危机,几年内将影响全球金融每年6千亿到超过1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些美国智库和政界人士甚至多次放言台海发生危机时要毁掉台积电。近期以来,蔡英文公开宣称半导体产业在台湾是“是机会而非风险”,并通过私下和秘密渠道请求美国降低有关高度依赖台湾半导体风险的音量,但无法改变美西方加快分散台半导体产能的策略动机。基于紧张的台海局势,美国“友岸外包”并未明确纳入台湾岛内半导体产业,而是迫压台积电在美设厂和扩大先进制程投资规模,张忠谋直言这将把台湾带入困境。日本、欧洲、印度等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正大力吸引台积电前往投资。台积电正与日本索尼公司等在日本熊本合资建厂,投资金额86亿美元,生产制程为22/28纳米,每月产能5.5万片,2024年底量产;还将在日本投资7纳米高端制程的第二个工厂。在欧洲,台积电计划选定在德国建厂,预计2025年起生产。按照台积电规划,在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内,28纳米及以下的海外产能将达产能总额的20%或以上。台积电的“去台化”正在发生,地缘政治考虑下美西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成就台当局期待的“护台神山”地位与政治价值,这是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抗中”路线的直接经济后果。
地缘政治对台积电经营和全球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也在显现。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受地缘政治冲击、全球经济走弱、疫情带来的“远程经济”需求减退等因素影响,全球信息电子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出现周期性衰退。2022年第4季度台积电营业净收入199.3亿美元,环比下降1.5%;2023年1季度收入为167.2亿美元,环比下滑16.1%,同比下降4.8%。台积电股价在2022年1月曾达新台币650元以上,但2023年5月已跌破500元。美国著名投资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22年第3季首次投资台积电(ADR)42亿美元成为第5大股东,但在第4季大幅减持至6.18亿美元,减幅度达86.2%;2023年5月15日该公司正式公告出清台积电股票,震撼岛内市场。对此巴菲特公开承认,地缘政治紧张是主要考虑之一。台积电在海外设厂尤其美国设厂,其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岛内,据估计其在美国工厂的代工价格可能较台湾本土厂高20%至30%,在日本设厂生产的芯片差价可能在10%至15%之间,未来市场竞争力面临考验。台积电海外设厂还将面临人才与文化差异等新问题,台积电代工生产需要严格的团队纪律,依靠员工的勤劳、精细与效率来推动技术进步和提升产品良率,随着其在美国投资的推进,双方员工间的文化差异挑战已经显现。 2   地缘政治风险下的台湾经济发展选择
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和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台积电面临的风险,是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缩影。台积电是台湾的代表性企业,以其为领军的岛内半导体产业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全球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下,台湾经济与产业虽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正在付出更高的政治与安全成本。若两岸关系持续紧张,中长期台湾经济将面临更大风险与困局。
(一)岛内半导体产业对台湾经济影响增大
以台积电为主的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台湾制造业第一大产业。据统计,2022年台湾半导体产业生产值为28854亿元新台币,占制造业生产值16.79%;若按四大类制造业产值划分,以半导体产业为主的资讯电子工业占制造业比重高达37.57%,远超金属机电工业(28.86%)、化学工业(24.07%)和民生工业(9.5%)。近年来半导体产业成为拉动岛内民间投资的主力,2022年以半导体产业主的电子零组件业投资额达新台币163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79%,占制造业总体投资的72.17%;其中台积电2022年全年资本支出即达362.9亿美元,占制造业总投资的将近一半。芯片在台湾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2021年、2022年出口值分别达1555.04亿美元、1841.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2%和18.4%,占台湾总出口比重分别为34.8%、38.4%,台积电连续多年位居台湾第一大出口企业。台积电是影响台股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2023年4月28日台积电市值占台股总市值的比重高达26.89%。但同时,台积电还是岛内资源消耗大户,2020年、2021年耗电量高达160亿度和191.9亿度,占岛内总用电量比重分别达5.9%、7.2%,预计2025年用电量占比将提升至12.5%。台积电是用水大户,每天耗水量约占台湾关键科学园区用水量三分之一。在当前台湾产业发展面临“五缺”(缺水、缺电、缺地、缺工、缺人才)困境下,台湾半导体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正产生挤占效应,岛内有关台湾经济患上“荷兰病”的质疑增加。岛内舆论指出,台湾应该是加强扶持台积电的“护台神山”地位,还是以防范“荷兰病”为优先避免过度保护,在地缘政治下已成为“台积电难题”。
(二)民进党当局加强经济与地缘政治捆绑
民进党当局力图打造台积电为“护台神山”、将其置于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之中,是民进党当局以政治利益优先制订经济发展策略的写照。民进党重新执政后经济施政路线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台湾经济发展方式,以谋求“台独”与摆脱经济依赖大陆的战略困境。2016年蔡英文就职演说,正式提出所谓“台湾经济发展新模式”,“要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其主要内容,对内是重点扶持与大陆关联低、依靠美西方技术与海外市场发展的“5+2”创新产业(智慧机械、亚洲·硅谷、绿能科技、生医产业、防务产业+新农业及循环经济),对外全力推动“新南向政策”、谋求加入CPTPP等,加快分散对大陆市场依赖。2020年蔡英文当局连任后,又提出发展“六大战略核心产业”(信息及数字、资安卓越、台湾精准健康、绿电及再生能源、防务及战略、民生及战备),2022年蔡英文“双十讲话”再提出建立“韧性的经济与产业”。
民进党当局执政以来,随着内外环境变化,其经济发展策略加快调整,加大与其“谋独”策略和地缘政治挂钩。如果说第一任期提出的所谓“台湾经济发展新模式”,除了本质上“经济谋独”,还强调所谓“创新、就业、分配为核心价值”,有其试图改变岛内贫富差距扩大、南北发展不平衡加剧等目的,以巩固和扩大民进党执政的社会经济基础。2020年连任后,台当局针对中美战略博弈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进一步调整其经济发展策略:其一,将经济发展与“安全战略”高度挂钩,试图构建“保台”战略产业体系。台当局提出的“六大核心战略产业”,除“防务及战略产业”外,还重点加强优势产业特别是半导体技术优势与材料、设备自主,强化信息安全相关产业,增强应对台海危机时的能源供给、民生物资、粮食安全、原料药、工业物资等关键战略产业发展,“把重要的产业链留在岛内,维持一定的自给率”。其二,加强融入美西方供应链,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美台经贸制度化合作加快,已在双方主要经济部门间恢复和新建立“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经济繁荣伙伴对话”(EPPD,与美国国务院)、“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TIC,与美国商务部)等制度化合作平台,台当局的重点目标是与美达成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担当美国构建韧性供应链体系的关键环节,借此提升所谓“经济安全”,获取美西方安全保护。当前,美台正加快推动“21世纪贸易倡议”谈判,重点就贸易便利化、数字贸易、标准等11个方面推动达成协议,已进入谈判阶段,可能先就部分议题达成协议,加强双方在规则、合作机制的对接与合作,共同对两岸经济合作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筑起“制度围墙”。蔡当局正全力谋求加入CPTPP,还力图加强与日、印、欧等经济关系,“建立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和通路体系”。其三,加力推动两岸经济“脱钩”与供应链转移。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台当局于2019年推动实施“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等“投资台湾三大方案”,通过提供土地租金优惠、项目贷款等协助措施,借机吸引大陆台商回流岛内。2020年美国在台协会(AIT)与台湾“外贸协会”即提出重构美台韧性供应链方向,双方发表声明称,鼓励对方将供应链布局离本地或理念相近经济体位置,与理念相近伙伴合作建立能够应对危机的供应链网络,“确保供应链的安全,以及不受政治的胁迫”;为此,双方将优先在印度、东盟以及中东欧国家强化供应链韧性,以巩固台湾的“新南向政策”和美国的印太战略。
(三)地缘政治影响下台湾经济走势
台湾是开放度较高的外向型经济体,国际地缘政治变动及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对台湾经济发展方式与方向产生深刻影响。
台湾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明显增大。2020年后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及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对台湾经济产生一定冲击;同时,疫情催生的“远程经济”带来的手机、电脑等信息电子产业需求猛增,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对大陆高科技产业的遏制使部分订单和产能向岛内转移,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对芯片等电子零组件需求猛增等因素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台湾出口和经济增长。2020年、2021年台湾经济增长率达到3.39%和6.53%,在世界新兴经济体中表现较好。但2022年下半年后“疫情红利”减弱、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下滑及世界经济增长回落,尤其对大陆出口速度出现较快下降,使台湾经济增长快速回落,2022年第4季负增长0.41%,全年增长降至2.45%;2023年第1季更是负增长3.02%,全年GDP增长可能难保住2%。
台湾经济增长动能更依赖于出口与投资,岛内消费需求难扮演主导角色。从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源看,2020年台湾经济增长来源主要靠出口,外部净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77.6%,芯片等电子零件产品及信息通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是主要贡献;2021年外部净需求对台湾GDP增长贡献率降至30.8%,岛内固定投资贡献率提升至64.0%,投资增长主要来源于台积电等半导体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也是由出口拉动投资。2022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减弱,使外部净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转为负值(-29.4%),固定投资贡献率为45.3%,消费贡献率大幅提升至50.4%。台湾是中小规模经济体,市场规模有限、民众实质薪资长期增长缓慢,加之两岸关系紧张情况下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人数大减甚至中断,使岛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更为不足,过去消费对GDP贡献率较高年份通常也是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依靠岛内消费市场难以拉动台经济较快增长。
岛内产业结构呈现逆向调整态势,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台湾传统产业持续外移、除半导体等产业外多数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慢,台湾快速由工业化社会向服务化社会转型,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在本世纪前10年占65%以上。台湾经济的快速服务业化,一定程度上是制造业加快外移、服务业比重被动上升的结果。按照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规律,随着人均GDP水平提升,产业结构会按照从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再向服务化社会进行顺次转型升级。但近10年来,受岛内市场规模有限、国际竞争力较弱、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等因素影响,台湾服务业发展较慢,占GDP比重趋降,产业结构出现逆向调整。尤其2018年以来地缘政治背景下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及部分产能回流,推动岛内制造业发展提速,工业占GDP比重由2018年的36.3%上升至2021年的38.8%,2022年有所回落仍为37.8%,相较于2011年的32.6%提升5个多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2018年的62.0%降至2022年的60.8%,较2011年的65.6%相应下降5个百分点。
台湾产业结构反向调整,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脱实向虚”和“产业空洞化”倾向的修正,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影响下部分制造业的回流,加快了这一修正过程。同时台湾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其他各产业发展停滞。2021年、2022年资讯电子工业均明显高于其他产业。2019年至2022年资讯电子产业占比由32.8%快速升至37.6%,增加近5个百分点;同期金属机电工业由29.4%略降至28.9%、化学工业由27.0%降至24.1%、民生工业由10.8%降至9.5%,传统产业份额下降,岛内制造业加快向资讯电子产业集中。
台湾对外贸易与投资的地区结构发生新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加力打压大陆高科技产业影响下,国际跨国公司为减轻地缘政治风险要求台湾代工企业分散大陆产能,部分台商被迫将加工组装阶段移回岛内或在第三地生产,近年来台商回流岛内及赴海外投资增多。据台湾方面统计,到2023年4月28日吸引台商回流287家,投资金额新台币11745亿新台币,返台投资产品主要是出口美国的电子零组件、服务器、网络通信等相关产品。自2016起,台当局核准的对海外投资金额开始超过对大陆投资,台商对大陆投资过去长期占对外总体投资的60%至70%,但2021年、2022年已下降至30%以上(参见图1);当然,台当局核准对外投资金额并未统计经第三地赴大陆投资和台商在大陆增资,台商实际赴大陆投资应高于官方统计。台商被迫分散投资布局对台湾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产生联动影响。两岸贸易波动性增大,据台湾方面统计,2020年和2021年在芯片等出口高速增长拉动下,台湾对大陆和香港出口高速增长,出口依赖度分别达到43.9%和42.3%的历史高点,但2022年受全球经济及电子产业下滑影响,对大陆出口负增长1.6%,出口依赖度下降至38.8%;2023年前4个月对大陆出口负增长17.7%,出口依存度进一步降至35.2%。台湾对美国出口自2017年后连续保持正增长,由2017年的367.7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22年的750.6亿美元,增长近1倍;同期占台湾出口比重相应由11.7%快速上升至15.7%(参见图2)。台湾外贸订单来源中,自2014年起来自美国的订单超过大陆持续成为最大来源地,占比由2014年的25.1%升至2022年的31.4%,同期来自大陆和香港的出口订单则由24.9%调整至21.8%。

 3   地缘政治下的台湾经济走向:“短多长空”
国际地缘政治紧张与中美战略博弈加剧,正对台湾经济产生复杂影响,台湾经济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但中长期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正在累积。
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及对国际供应链重组影响,客观上使台湾经济获得一定短期利益。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叠加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国际供应链被严重干扰导致全球性“芯片荒”,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供应链的地位迅速升高。出于地缘政治风险考虑,美西方将涉及安全敏感的部分订单及代工产能向台湾转移,客观上对岛内生产、投资、出口带来额外促进效应。投资、出口增加拉动了台湾经济增长与就业,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表现相对较好,2021年后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关口,出口额超过4000亿美元门槛,全球排名均有所上升;岛内失业率持续低于4%甚至“缺工”。台湾产业结构加快逆向调整,呈现一定的“脱虚向实”和“再工业化”走势;台湾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出现新变化,两岸贸易波动性增强,对美国和东盟出口比重提升。但从全局和中长期观察,台湾经济虽短期有所获益,同时也正产生新的问题,将面临更大的地缘政治风险。
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冲击台湾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中美战略博弈下台海局势日趋严峻复杂,外部势力加大干预台湾问题和民进党当局“倚美谋中谋独”路线,正快速升高台湾经济发展的风险。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扰动台海局势,岛内许多厂商接到跨国公司关切,要求建立防止供应链中断的备案。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制造台海紧张局势,另一方面将台积电等优势产业地缘政治工具化,进一步放大台湾优势产业的地缘政治风险,引发各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忧虑。美国不仅未将台湾纳入“友岸外包”,甚且视为“危岸”,通过官方与客户等多元渠道,施压下游组装厂将生产据点移出大陆,继之迫使供应链上游关键产业自台湾移往海外。民进党当局打造台积电为“护台神山”,本意是扮演美西方加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角色,提升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的地缘政治价值,但台积电被卷入地缘政治反而强化了美西方要求其“去台化”的动机,未来若台海紧张局势持续,台湾本土半导体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势将减弱。
台湾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式面临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挑战。台湾地区作为开放程度高的海岛型经济体,自身缺乏资源与内需市场规模,以代工生产为主的制造业深度依赖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深化,有赖于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合作与信赖关系,但地缘政治紧张带来的地缘经济分裂风险正在削弱台湾制造业的代工生产利基。台湾企业被迫卷入并充当地缘政治工具,不仅直接失去部分客户订单,也会迫使客户寻求替代或加强生产自主,从而持续削弱与客户的相互信赖与依存关系。着眼于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台湾部分企业被迫按照政治考虑而非市场考虑分散产能、增加库存、拉长供应链,使企业经营中的政治成本迅速上升。在供应链重组过程中,台湾企业的产能转移和供应链成本增加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对于多数利润微薄的代工企业而言将导致竞争力持续减弱。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波动性,台湾企业的经营风险也相应上升。2022年下半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及信息电子产业下滑,台湾企业利润大幅缩减。2022年台湾上市柜公司税前净利较2021年衰退5.53%,2023年第1季营业收入更衰退9.77%、获利大幅衰退45.79%。
地缘政治背景下台湾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正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隐患。近年来台湾产业结构加快向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信息电子产业倾斜,一定程度是地缘政治影响资源配置而非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结果,尤其台当局出于提升“护台神山”的战略安全价值、增强“经济韧性”而加大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加剧了岛内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放大台湾经济发展的地缘政治风险:一方面,地缘政治助推台湾产业日益向被赋予战略安全价值的半导体等产业聚集;另一方面,台海局势严峻复杂,又使各国日益担心高度依赖台湾优势产业的政经风险而加快“去台湾化”。未来,若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地缘政治影响下被迫与大陆市场渐行渐远,又难以扮演美西方构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角色,台湾经济重蹈“荷兰病”的前景不会遥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台湾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应是在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局势稳定条件下,通过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融入大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来有效应对和降低地缘政治冲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文章原刊于《台海研究》2023年第2期。

作者:张冠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经济及两岸经济关系问题。 

Last modified: 2023年 7月 27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