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本报告是对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和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2022年共同举办的关于中国产业政策的闭门圆桌会议的总结,整理了与会者在5个主要问题上的观点,即①中国在产业政策上的支出是多少?②中国产业政策的可能目标是什么?③中国产业政策的效果如何?④围绕中国的产业政策,还有哪些关键的、开放的问题?⑤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1. 中国产业政策的可能目标
许多与会者表示,2020年的政策转向表明,经济增长不再是北京决策者的首要任务。中国领导人愿意牺牲短期(5-10年)增长,以减少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依赖,并实现其他目标,如更大的收入平等。一位与会者指出,北京在将安全泛化–即把一切都视为国家安全威胁,并确保整个价值链的安全。其他与会者认为,中国政府的目标不仅仅是价值链的自给自足,还试图获得技术和市场优势–即在其优先领域消灭全球性竞争对手。
2. 行业分析:中国产业政策的效果
可再生能源
为了评估中国产业政策可能产生的政策结果,一位与会者对过去15年来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案例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两点发现。首先,政府对新技术的规划和支持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第二,产业政策对许多行业是扭曲的。有人甚至认为其可能是某些行业的“死亡之吻”。在政府的重拳之下,产业政策往往形成了资本和资源的无效率分配。上述案例研究很好地说明了中国的成功可能需要哪些要素,如,行业对全球竞争的开放程度、私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国家干预的程度。所有与会者都认为,“政府干预越多,这个行业就越可能失败”。
半导体行业
与会者就中国国家支持的半导体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进行了辩论。 总的来说,每个与会者都对中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干预中国经济的做法表示担忧。他们指出,政府大量的参与将导致不合理的政策和扭曲。产业政策如果让该行业到处都是轻易可获得的政府补贴,将损害其竞争力。 关于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启示:行业差异化。一位与会者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因其产生的结果不同而引人注目。例如,中国政府现在正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电动汽车(EV)行业,希望能够跨越内燃机,发展电动汽车发动机。这位与会者认为,中国“推动”电动汽车的结果好坏参半,产生了巨大的浪费,但国内的电动车制造商已经占领了国内市场;中国的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电池制造商。他指出,中国有雄心勃勃的目标,要在国际电动车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位与会者预计,中国的电动车将很快涌入国际市场,电动车贸易战可能会开始。
成功的衡量标准
圆桌会议期间,与会者指出了衡量产业政策成功的多种标准,包括:(a)政策是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b)政策是否真正影响了行业和技术升级。(关于第一个指标,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在推出产业政策时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对中国来说,成功的衡量标准可能是:(a)政策是否产生提高中国国际声望的结果(例如,创造国家冠军)或(b)提高有关当局的声誉(例如,国家荣誉;晋升,等等)。
3. 围绕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开放性问题
即使产业政策使市场扭曲,所有与会者都认为,考虑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否足够有效并为中国带来足够积极的结果仍然很重要。换句话说,尽管有国家干预,像半导体这样的关键技术领域也许仍有足够的活力(而且投资足够大),市场参与者也能够绕过无益的国家干预。这个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尽管许多与会者也表示怀疑其结果会是积极的。
圆桌会议的与会者还认为,中国在过去45年中的经济和技术成功是由于该国与先进工业经济体的全球一体化和市场力量的自由化。如果根据中国“双重流通”的政治逻辑,中国正在寻求与西方工业化国家脱钩,一位与会者问道,中国的经济是否已经达到了技术“逃逸速度”。 会议一致认为,中国的中央领导层已经转向了中国经济的安全化,并日益转向国家主义。其最终效果是抑制了私营企业,而私营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技术创新的支柱。
4. 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华盛顿将对中国实施更加严格的技术相关出口管制,以“公平竞争”并惩罚中国的产业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国会正在为美国经济立法制定自己的产业政策。世界正在迅速脱离自由经济。
目前还不清楚北京和华盛顿如何能够最好地管理产业政策和地缘政治之间的螺旋式互动,这两者往往会相互放大。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不断扩大的高端技术出口禁令可能会迫使中国政府进一步干预,并推出更大规模的产业政策。反过来,中国更强硬、更积极的产业政策可能会引起美国更严厉的回应。此外,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大规模的产业政策及其潜在的产出(如电动车和电动车电池)也可能淹没和消极影响全球市场。许多人认为,这种结果可能会引起中国、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进一步贸易紧张。
原文标题|ASPI_SCCEI_China Industrial Policy_ Roundtable Summary Report_Final
文章来源|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年1月4日
编译|智能society
文件链接|https://asiasociety.org/policy-institute/chinas-industrial-policy
Last modified: 2023年 2月 7日